“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。”当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——夏至。太阳在“夏至点”时,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是一年中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。此时天地阳气如日中天,却也暗藏“阳极阴生”的转折:过了夏至,阳气渐收,阴气始萌,人体气血运行也随之进入“阳气在外,阴气在内”的调整期。在中医“天人相应”的养生智慧里,睡眠作为“阴阳交替”的关键环节,夏至前后的调整尤为关键。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·风湿免疫科温馨提示,夏至时节您可以这样养生:
夏至·饮食调养
夏至时节饮食宜清淡,多吃苦味食物,以清泄暑热、增进食欲。心与夏气相应,多吃莲子心、苦瓜、鸭蛋、桑葚等养心食物,清热解暑、养心安神。同时应避免过食寒凉之物,以免损伤脾胃,引起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
推荐食疗方绿豆百合粥
绿豆50克,百合20克,大米100克。将绿豆、百合、大米洗净后一同放入锅中,加水适量,煮至粥熟烂即可。此粥具有清热解暑、润肺止咳、安神助眠的功效,适合夏至时节食用。荷叶冬瓜汤
荷叶1张,冬瓜500克,排骨250克,生姜适量。将荷叶洗净,冬瓜去皮切块,排骨洗净斩件。把排骨、冬瓜、生姜放入锅中,加水适量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1 小时左右,放入荷叶再煮 10 分钟,调味即可。此汤能清热解暑、利尿消肿、健脾祛湿。
夏至·起居调养
根据《黄帝内经》所述, 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,此时阳光充足,应早早起身,不要厌恶长日。同时,从夏至开始,可以安排子午觉,有助于以阳养阴,缓解疲劳,保持精力充沛。但需注意,午睡时间不宜过长,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。夏至气候炎热,出汗量大大增多。“津能载气”,夏季多汗则易使气随津脱,故应适当增加水及电解质的摄入。当大汗后出现乏力明显、心慌等症状,应警惕气津两伤。夏季气候炎热,应注意防暑降温,避免长时间阳光直射及高温等环境,开空调时温度调节26摄氏度左右最佳,避免空调直吹头面、背部。夏至期间,运动应遵循 “适度、缓和” 的原则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,损伤阳气和阴气。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相对凉爽的时候,此时阳光不太强烈,气温较低,人体感觉较为舒适。
夏季治未病:三伏贴三伏贴是中医 “冬病夏治” 的特色疗法之一。它是选用一些具有辛温助阳作用的中药,如白芥子、细辛等,研制成膏剂,敷贴在特定的穴位上,通过药物及穴位的双重作用,达到疏经通络、调理脏腑阴阳、调节机体免疫力、增强抗病能力、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。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、阳气最盛的阶段。在这一阶段,人体腠理疏松,经络气血流通,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,是温煦肺经阳气、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。适合贴敷三伏贴的人群主要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、虚寒性胃肠疾病、关节疼痛、免疫力低下等人群。
撰稿 | 中医科·风湿免疫科/赵明雪初审 | 张瀚文 审核 | 邓金林、陈佩珏编辑 | 李妤欣